小说《创业史》——经典的久远回响

小说《创业史》——经典之作的悠远回响(品味红色经典)

小说创业史》——

经典的遥远回声(品味红色经典(33))

李云雷

1952年,柳青36岁,正值壮年,风华正茂。 当时,他曾与他人共同创办《中国青年报》,创作小说《种粮》、《铁墙》,还作为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了苏联。 就在工作、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柳青主动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离开北京,去陕西到基层工作。 后来,他在长安县皇甫村扎根,并在那里生活了14年。

走进生活场景,走艰辛的创作之路

20世纪50年代初,柳青感到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必须到现场与村民一起参与、体验这一巨大变化,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唯一取之不竭的源泉”。 带着这样的信念和文学理想,柳青主动选择了一条艰难的创作道路。

从1952年到1956年,柳青没有发表一部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很多人怀疑他**到生活的方式。 柳青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依然不为所动。 《创业史》主编王伟岭清晰地记得:“1956年是柳青最困难的一年,也是他创作最关键的一年……他吃不饱,吃不饱。睡得不好,变得又黄又瘦,身体极其虚弱。” 后来谈起这一年,柳青笑着说:“那真是彻底的转变,尴尬极了,这是我创作最困难的一年。” 柳青在写《创业史》第一部工作时,不能脱离实际,和大家开会,给群众、干部出主意、出解决办法。 直到1959年,柳青的小说首次在《延河》杂志上以《稻田烦恼》连载,196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以《创业史》单行本出版。 《创业史》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好评如潮。 它是“反映我国当代农村生活的最好的小说之一”,“现实生活的历史容量达到了史诗般的规模”。 评论家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60多年来,《创业史》经受了读者、专家和时间的考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

时代肖像,人生史诗

“梁胜宝买稻子”是《创业史》中的经典篇章,为人们所广为熟知。 本章详细描述了梁胜宝不愿意住酒店,睡在火车站的情况。 他不愿意吃饭,只喝免费的面汤。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动摇他对新稻种带来丰收的梦想。 这位年轻的农民冒着春雨,“头戴麻袋,背背麻袋,抱着被子,幸福地笑着,走进一家小饭馆”。 这个形象至今都深深地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中。 这段话出自《创业史》第五章,也是梁胜宝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首次出现。 梁胜宝是小说的主角,为什么第五章才出现呢? 这就是《创业史》的艺术独特之处。 小说讲的是“生活故事”,而“生活”是一个具有多个方面和层次的网络。 小说的前四章是关于梁三老人的。 、郭师傅、徐改侠、郭振山、任老四、高增福的生活,都在关注和谈论梁胜宝,很多故事的矛盾和关键点也都指向了他。 就这样,梁胜宝出现在“买稻种”的场景后,很快就成为了小说叙事的中心。 路遥说,刘庆“像农民一样在农村生活了很多年,像普通基层干部一样做了很多具体工作,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历史》中如此真实地再现如此复杂多变的生活。 《创业》——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细小的涟漪,似乎都是生活本身的一条皱纹。 如果说梁三老汉、郭师傅、徐改侠等人体现了“复杂的生活”和“小涟漪”,那么梁胜宝则体现了时代的生活主流及其对一个村庄复杂生活的影响。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肖像。

梁胜宝为什么要买水稻种子? 这是小说中的一个关键情节,是为了互助组的收获,体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优越性。 《创业史》通过梁胜宝互助组“买稻种”、“新长出的稻苗”、“进山种田”等一系列生活故事,讲述了中国农民告别旧时光的故事。砍竹”,并通过与郭振山、郭师父、姚世杰等人的斗争和竞争。 生活方式和探索新生活的过程已经转化为一部“史诗”。 小说第一部的结尾,梁胜宝带领互助组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丰收,并成立了地区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灯塔社。 梁胜宝的生意终于成功了。 虽然《创业史》聚焦于蛤蟆滩小村庄走合作之路的过程,但柳青想要回答“社会主义革命为何在中国农村发生,这场革命是如何进行的”这一宏大主题。 。 《创业史》通过人生故事,生动地描述了“历史新潮流”及其展开的微妙波澜。 在艺术上,柳青也将宏大的叙事结构与细致的描写、心理刻画和哲学探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梁胜宝、梁三老汉等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 梁胜宝是一个完全挣脱了小农观念束缚的新人。 他诚实、公正、克己、热心公共服务。 他是从农村“仁义子”成长起来的新社会新成员。 为了刻画好梁生宝,柳青与原型王家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亲自参与王家滨互助小组的领导。 大约有十户人家,他知道每天谁在做什么工作,每户人家发生了什么。 梁三是老一辈农民的典型。 他在旧社会多次创业失败,在精神和品格上留下了伤痕。 土改后,土地被分割,这让他重新燃起了创业热情,他又想“为个人谋取利益”。 “一把”; 他反对集体事业,暴露了小生产者落后、狭隘、保守的意识和固执、固执的性格,但同时又具有中国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 柳青精彩地描写了梁三老人的内心冲突,重点讲述了他参与合作化运动的艰难历程。 梁三老人的形象体现了柳青对时代转折点的深刻思考。

想要创造英雄,首先要创造自己

《创业史》对后世的影响,既是文学,又是作者柳青的人格。 《创业史》是一部经典著作。 一方面,它所开创的叙事模式在新时代后的创作中产生了长久的回响; 另一方面,柳青扎根皇甫村14年的生活和创作实践,向人们揭示了“深入生活”意味着什么,如何“深入生活”,以及“深入生活”之后如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深入生活”。 柳青“深入生活”的影响力已超越文学,成为坚持群众路线的典范。 “要写作,先要过生活;要塑造英雄,先要塑造自己。” 柳青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创业史》出版后,柳青将稿费16065元全部捐给了自己扎根的地方。 他说:“农民把收获的粮食交给国家,我也应该把自己的劳动收入交给国家。” 柳青高尚的人格、务实的精神和追求艺术高度的志向,赢得了路遥、陈忠实等一代代作家的尊敬。

柳青和他的《创业史》也向我们展示了作家应该如何深入生活、书写时代。 百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农村已经不是柳青笔下的农村了。 然而,通过《创业史》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我们还是要像柳青一样。 深入生活、勇攀艺术高峰的作家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42)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12月12日
下一篇 2023年12月12日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